延平北路=>民權西路=>重慶北路=>伊寧街=>迪化街=>涼州街
民權西路兩側地區有個小地名叫大橋頭,不過這個地名最精確的位置在延平北路與民權西路口的圓環,因為這個位置正是清領與日治時期兩代台北大橋引道的終點;大橋頭邊的大橋國小興建於1925年,與日本人翻修的台北鐵橋(建築型式同下淡水溪橋即高屏溪舊鐵路橋)同庚,但在1969年台北橋引道延長後,鄰近大橋的校舍教學品質嚴重惡化,不得不拆除後移,而拆除的空間就是目前興建中的大橋國小捷運站;在1969年與2000年兩次改建後,大橋頭圓環做為(特別是下港藍領勞工的)入口意象的地位也消失了。大橋國小後方的伊寧街與景化街分別被戲稱為「大某街」與「細姨街」,最早是因為這邊是大稻埕的邊陲,而吸引富商在此金屋藏嬌,後來則是大老婆們開始在此買屋監視,這也是大稻埕勞動階級區的大橋邊居然會出現一些三樓紅磚屋的原因。不過大橋邊最古老的房子集中在新橋邊街以西地區,新橋邊街如今被編入迪化街,但這邊卻從未興盛,建築風格停留在清治末年,只有沿河邊有些充作倉庫的洋房,但這些洋樓大都在環河北街拓寬時被拆毀,又因此區經濟的惡性循環成為廢墟。往南的中北街(歸綏街以北的迪化街一段)北側狀況雖然好些,卻也因為缺乏商業利益而有洋樓荒廢著。



涼州街=>甘州街=>甘州街52巷=>保安街49巷=>延平北路=>保安街=>重慶北路
涼州街舊名獅館巷,在延平北路兩側為大稻埕公學校的所在,這附近的延平北路在日本時代是外地人進城的平價消費地,類似現在的台北車站商圈。沿甘洲街可以看到兩間重要的宗教場所,北是慈聖宮南是毀損嚴重的大稻埕長老教會;慈聖宮原在民生西路水門邊,在1910年市區改正時為了打通迪化街而遷建至此;慈聖宮的廟埕又稱(新)媽祖宮口,是大稻埕著名的美食天堂。鄰近的延平北路上有台北市茶業同業公會,其前身茶郊永和興是由劉銘傳指導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同業公會,也取代大稻埕以往由三大郊主導的地方權力體系。往保安街一拐到重慶北路口可以看到以前的台灣鳳梨大樓,這邊後來也當過自立晚報總社,最後成為台北市第一棟保留歷史建築立面的建築物




重慶北路=>民生西路=>迪化街=>南京西路=>重慶北路
從重慶北路拐回民生西路(古名朝陽街),首先會看到的是肯特西餐廳,肯特西餐廳是由原波麗路西餐廳的廚師出來開設的,雖然同樣是所謂的30年代銀座西餐風,但一般公認肯特的風味更地道(其A餐為黃信介先生的最愛),而再往前行就是波麗路;波麗路往往被稱為「台灣第一座西餐廳」,但事實上其僅是「第一座台灣人開的西餐廳」。再往前行先會經過新春芳製茶行,然後茶香與年貨的香氣就越來越濃,最後就來到了迪化街。一般人所稱的迪化街年貨商圈實際上是指南街,不過南街本來卻不是賣年貨的,真正的南北貨集中地是民生西路北的中街,中街也是迪化街歷史最早的一段,其北側在清代還有題字「奎府聚」(大稻埕未開發前稱下奎府)的隘門;至於南街則是後來特別是紡織業和食品業巨賈的集中地,在這邊也發展出台灣最早的金融制度,可惜因為街道過窄而使這些企業移往鄰近的民生西路和南京西路,並一路發展到東路的三段去,但迪化街的店面價值依然驚人,透過景觀而延長的年貨街使此地的大正期(實為20年代國際流行的art deco,卻老被誤稱為巴洛克)建築有市無行,二樓建物起跳價都在一億元以上。知名畫家郭學湖所繪之「南街殷賑」,即在描寫此處霞海城隍廟前的商業繁盛,而城隍廟邊的第一銀行幾十年來都是迪化街商人融資的主要對象。



南京西路=>延平北路=>長安西路=>西寧北路=>民生西路423巷=>歸綏街303巷=>環河北路=>民生西路=>貴德街=>長安西路
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路口北側是義美食品的總店,最早義美是以糕餅店在大稻埕打下名號,在其南側是已消失的蔣渭水大安醫院和第一間本土百貨公司大千百貨,而沿南京西路前行則是法主公廟,法主公廟因為南京西路的拓寬而被削去三分之一,但委身二樓卻無法減損其重要性,因為法主公是茶商的保護者;法主公廟正對面的空地,正是二二八事件的原爆點天馬茶房,從南京西路到西寧北路的短短路程濺滿了台灣歷史的血淚。往西南走到長安西路與西寧北路的路口,路面會突然高凸,這裡的小地名是河溝頭,由西寧北路流進來的運河在此轉了個大彎,現在的忠孝國中在清領時期是荷法英德四國領事館的所在地,而以荷蘭領事館在此的歷史最悠久。西寧北路原為河流,河邊有建昌後街,取其為建昌街(貴德街)後之意,在港仔溝填平後,原本住在貴德街和迪化街的大稻埕商人開始大量遷進此路沿線,在大稻埕本地中產階級大量外流中山區和士林區後的今天,西寧北路成為大稻埕核心區最「現代」的水岸住宅區。西寧北路與南京西路口小地名叫六館仔,故南京西路原稱六館街,六館仔得名於附近板橋林家的六間洋樓;往前的西寧北路86巷小地名叫風頭壁,據說本是大稻埕風景最美的地方;到了民生西路口為舊媽祖宮口,西寧北路在此打住,但沿前方巷弄直行可到人稱鹽館的辜家老宅。沿環河北路南行回五號水門,近民生西路處是在維護大稻埕歷史風貌的特定區計劃中,特意留下來興建高層地標建築以維繫地方經濟命脈處,卻遲遲未得到官方更多誘因;有趣的是這塊地最早是清代的美國領事館,不過在日治時期美國領事館搬到西寧北路跟永樂市場間。舊媽祖宮口北側有個小公園,附近是大稻埕仕紳、台灣第一位哲學家李春生的故居。往南走進貴德街,不久看到的大宅是錦記茶行,這是標準的20世紀初期大稻埕豪宅,前後的縱深適合存貨,而環河北路未興建前適合運輸,後方的港仔溝則可以興建花園;錦記的創辦人為陳天來,其後人包括陳清波和陳守山。再往前的李春生紀念教堂是劉銘傳創辦的郵政局所在地,當時為了供外僑居住,劉銘傳找了板橋林家和大稻埕李家投資建昌公司,建昌公司則負責興建千秋街和建昌街(以六館街區分南北的貴德街)的洋房,可惜僅建昌街留下數棟,千秋街如二二八受難者王添燈的文山茶行等早已不存。有趣的是建昌街怡和洋行原址仍稱怡和大樓。



長安西路=>重慶北路=>華陰街=>太原路=>平陽街=>承德路=>長安西路
沿河溝頭東行,首先會看到的是中興醫院,這是劉銘傳時代的大稻埕火車票房,用以運輸從現在的一號水門附近上岸的貨物和附近的外僑
;這一帶都在海關大樓的陰影下,海關大樓算是大稻埕較被稱許的戰後建築,但過度模仿上海外灘的建築語彙並不是毫無爭議;到了延平北路口就是日治末期到60年代間,大稻埕最繁榮的五條通,這裡在清代叫石橋頭,已是大稻埕的邊緣,在市區改正期間才大興土木填平溝渠,並在路中央興建一座「牛噴水」圓環,過了五條通就是過去舊建成區的範圍。建成區俗稱後車站,過去被視為不那麼體面的南部人北上的落腳地,有趣的是在統計資料中建成區卻曾多次拿下台北市家戶所得的冠軍(當然當時資料的準度是很待商確的);建成區以圓環為核心,圓環現在被稱為「建成圓環」,但更早的時候它叫「台北圓環」,圓環附近是台北市北區最重要的所謂「民主聖地」~蓋北三區雖同是反對運動大本營,但卻只有圓環是交通幅湊之地,不過早期黨外的小發財車演講近年越來越常被日新國小取代。在九年國教施行前,大稻埕小學的排名大抵是永樂/蓬萊、太平、日新、大橋,蓋日新的學生多以打鐵街和尚未拓寬的重慶露店(1973年拆除)附近子弟為主,有趣的是在戰後初期日新卻曾有一段「飛黃騰達」的時光,因為三板橋中山北路的日產被接收,而該處日人與台籍富豪就讀的建成小學校又受創嚴重,故大量半山權貴子弟就讀地理上較接近的日新,但這現象在國府遷台後就消失了。日新國小後方是古蹟陳德星堂,為了保持古蹟風貌的同時是否得限建,在政治上與法律上有過許多論辯,且還在持續中。沿承德路拐回長安西路續行可以看到第二美術館,這裡原本是貴族學校建成小學校的位置(知名校友有彭明敏先生),但在國府遷台後因為政府機關膨脹破壞台北都市格局,使得台北市政府無法使用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遂遷入此處搬公並「計劃」將建成小學遷入原二高女校地(即今立法院),計劃從未成真,而建成國中倒因
鐵路地下化交九用地的需求遷入。長安西路過舊鐵路不久的位置是韶安厝,地標是原成韶安(誤寫為照安)市場的中山市場,從地圖上看這是三板橋地區最早有人煙處,以台北盆地的族群結構推論,此處的客家人可能是以佃農身份來幫重商輕農的大稻埕人耕作邊緣的田野,也因此日本人的三板橋都市計畫,並未遇到太多阻礙。照安市場對面是老厝林田桶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lite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