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大安區.jpg
(感謝地圖會說話葉高華先生提供)

對台北市夠熟的人都會發現,民進黨的得票率向來跟幾個因素成正比:所得;都市老舊;市中心;山區;本省人多;在地人(所謂的老台北)多,只是這幾個因素通常也是互斥的,比如市中心當然不會有山區等等。對於大安區的選舉,以前也聽過一種說法,就是民進黨的得票高點大抵沿著王留公圳的幾條支流分布,或許因為在地人較多開發較早,大概也是這些要素在大安區的一種地方性變異。

老實說我對這種說法是存疑的,因為這種講法其實是依邊界調整過多次的里為最小單位,但這種講法,卻實可以提供大安區選舉一種簡單的瀏覽方法。民進黨在大安區最強的里,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通化里,但第二名卻會跳到大安區的西北端,簡單地說這些地方的共通點就是都為王留公圳的圳道,也就是說民進黨在市民大道沿線、新生南路附近、通化街等地都較強,商業區為主的北大安區也強過文教區的南大安區。

不過,過去民進黨在大安區的相對優勢里,也很少在得票率上領先國民黨,徨論投票率若低到一定水準,在大安區這種族群結構分歧的選區,過去對民進黨是很不利的。這次的選舉結果,代表的是民進黨在基層組織工作的成功,如車層里,民進黨的里長成功動員基本票源,使的該里在十五年後重歸綠幟(但十五年前,藍軍的分裂較為平均,使這次在該里的成功更有意義),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大安區不同於文山區或中永和,這裡的藍軍並非均質地分佈於各地,而有集中在幾個國宅的現象,族群較複雜而公教人員比例較高的大安區其他地方,民進黨向來沒有媒體所稱的弱勢。

就細部來看。周柏雅勝利的里中,工專後方沿伸至復旦橋的各里,過去屬於上埤頭和中崙,在行政區調整前為中山區與松山區的里,民進黨向來也較強;新生南路沿伸到森林公園,這一帶是早年台北的高級住宅區,在地人比例也較高,政治氣氛向來與和大安區無甚關連的天母較為類似;通化里是大安區傳統的綠營票倉,但通化街其他地區則有高比例客家人,因此有如孤島般懸在較藍的南大安;車層里過去是松山區興雅庄的一部,為民進黨和國民黨本土派的領域;仁愛國小一帶亦是東區早年由本地商人開發的地帶。蔣乃辛大勝的地區,則可歸納為華光正義大安麟光與通化新城等眷區,以及郵政新村這類的宿舍區。至於其他地區,則都是國民黨以遠小於以往的幅度(特別遠小於過去低投票率選舉),領先民進黨。

我對選舉的小看法是,僅管選舉倉促而且各方對選情的期待不同,以致周柏雅過去突出的問政成績,並未完全呈現在媒體之上,但民進黨傳統支持者仍願意支持他,而國民黨支持者對他也沒有太大的反感,另一方面,不少非組織的藍軍選民,也的確用投票率向馬政府表達不滿,最重要的是平常基層組織的重要性,在這次的選舉再次得到彰顯。因此,推出具有進步性格的政治人物(僅管不譁眾取寵很難得到電子媒體寵愛),配合地方組織的運作,是民進黨再起的重要關鍵,因為在前民主聖地台北城中最反常保守的大安區,如果民進黨都能在低投票率與扁案喧嘩中拉出這麼高的得票率,表示民心確實是浮躁的。

---
吾友葉高華先生的社會科學:

由所得與族群兩個變數解釋 65% 的變異量。至於教育程度的解釋力,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水準。

一、若一個社區的平均年所得愈高,則周柏雅的得票率愈高。具體而言,平均年所得每增加 10 萬元時,周柏雅的得票率增加 0.82%。

二、若一個社區的外省人口比例愈高,則周柏雅的得票率愈低。具體而言,外省人口比例每增加 1% 時,周柏雅的得票率減少 0.7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lite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